AI新創募資熱潮與估值修正交錯,重塑全球創業版圖

從AI創業潮到資金縮水,創業者在轉折期中找尋生路

· 新聞摘要解讀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在全球經濟充滿不確定性的背景下,新創圈雖未完全回暖,但一連串資金流動、人才異動與高層動向正在悄悄重塑產業格局。從前 OpenAI 高層紛紛成立新創企業、科技巨頭的投資與收購行動,到多家熱門新創估值重估或申請破產,可以看出創業市場正處於深層重整期。

AI創業潮升溫:OpenAI 高層出走後的下一步

OpenAI 前技術長 Mira Murati 成立的 AI 新創公司「Thinking Machines Lab」,近日獲得前研究主管 Bob McGrew 與 GPT-2/GPT-3 的共同開發者 Alec Radford 加入,備受矚目。該公司主打打造更具解釋性與客製化的通用 AI 系統,已啟動募資計畫,傳出希望籌集最高達 20 億美元的資金,估值更可能達到 100 億美元。

另一位重量級創業者,OpenAI 聯合創辦人 Ilya Sutskever 則成立名為 Safe Superintelligence 的新創組織,專注於開發安全可控的超級智慧。他們近期選擇 Google Cloud 作為雲端基礎建設供應商,表現出對 TPU 晶片性能與彈性的高度信任。

這波由 AI 元老親自下場的創業行動,顯示 AI 技術領域仍有巨大空間,尤其在模型安全性與可解釋性方面,市場尚未飽和。

資金行情兩極化:募資熱潮與破產潮並存

儘管 AI 吸引資金不斷湧入,整體新創市場卻仍呈現兩極化現象。

募資亮點包括:

  • Base Power:這家來自德州的住宅備援電池新創公司,宣布完成 2 億美元 B 輪融資,由 Andreessen Horowitz、Lightspeed、Valor Equity 等矽谷名門領投。

  • Sipay:土耳其金融科技公司 Sipay 募得 7,800 萬美元,估值上看 8.75 億美元,計劃向歐洲與中東市場擴張。

  • Nuro:專注無人送貨車的 Nuro 宣布 E 輪融資 1.06 億美元,但估值從高峰時的 86 億美元下修至 60 億,並計劃從硬體轉向授權模式,顯示創業方向將更為輕資產化。

同時,也有多家企業面臨困境:

  • Solid:提供 BaaS(Banking-as-a-Service)的美國新創 Solid 宣布破產保護,面對 FTV Capital 的訴訟壓力,需退還高達 6,100 萬美元的投資。

  • Lyst:曾估值高達 7 億美元的英國時尚電商平台 Lyst,以僅 1.54 億美元現金出售給日本 Zozo,反映市場對時尚電商估值明顯修正。

新創企業的名譽風險與公關戰略考驗

人資科技平台 Deel 捲入間諜指控風波,其通訊主管在近日辭職。該公司被指控將員工安插進競爭對手 Rippling,進行資訊滲透,引發外界對其倫理與營運文化的質疑。這類事件再次強調,在創業圈中,聲譽與團隊文化是企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資產。

科技巨頭併購布局:OpenAI 與 Apple、Jony Ive 的合作動向引關注

OpenAI 擬以 5 億美元併購由 Jony Ive 與 Sam Altman 合作的新創公司 io Products,雙方也不排除改為戰略合作形式。這項計畫若成形,將是 OpenAI 擴大其硬體戰略布局的重大一步,特別是在 AI 專用設備與人機互動裝置的創新設計上,可能挑戰 Apple 或 Humane 等新興裝置商。

與此同時,OpenAI 與 Elon Musk 間的法律攻防也持續升溫。OpenAI 近期向法院提交反訴,反擊 Musk 所提出的限制性契約與商業控制權主張,展現出保護營運自主權的決心。

創業者的下一步:韌性成關鍵詞

儘管資金面臨緊縮、估值趨於保守,但多數創業者並未因此停下腳步。從 OpenAI 前高層再創業,到 Nuro 等公司轉型為授權模式、減少固定成本,皆反映出創業者對資源重新分配與商業模式創新的靈活性。

同時,科學創業也引發新話題,例如 Colossal Biosciences 聲稱已成功「復活」絕種的恐狼,但此說法隨即被科學界反駁為誤導行銷,該公司 10 億美元估值亦引發爭議。

結語:AI熱潮未歇,新創市場正在重組與重估

新創市場正處於「重新洗牌」的階段。AI 領域仍享有高資金與高話題優勢,但其他領域正遭遇資金重估與估值修正。創業不再只是拼估值、搶融資,而是進入商業模式穩健、團隊信任與合規意識更受重視的時期。

對於創業者來說,接下來要聚焦於:

  • 穩健商模與資源效率

  • 進入「AI + 垂直場景」的深水區

  • 預先部署風險管理與法務準備

創業從來不只是跑贏競爭對手,更是如何撐過每一個轉彎處。2025年春季的這場市場「緩衝期」,正是創業者審視定位、調整策略的關鍵時機。

參考資料:https://techcrunch.com/2025/04/11/startups-weekly-enjoying-the-reprieve/


延伸閱讀

InfoAI|分享AI知識,賦能工作。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內容原力{ AI 世代的出版商 }

運用AI與知識庫,聰明創作好內容

供應定製內容給B端|創作+編輯+出版+發行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