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enAI執行長坦言:科技品牌榮景不再,AI產業走向成熟考驗
OpenAI執行長坦言:科技品牌榮景不再,AI產業走向成熟考驗
OpenAI執行長坦言:科技品牌榮景不再,AI產業走向成熟考驗
在全球科技業持續進行洗牌的浪潮中,OpenAI 執行長 Sam Altman 的一席話,再度引發業界震盪。根據《Digital Trends》於2025年2月的報導,Altman在一場公開論壇上坦言,「科技品牌的輝煌時代已經走到盡頭」。他認為,無論是軟體巨頭、硬體製造商,還是過去被視為「改變世界」的獨角獸初創公司,都得正視大眾對科技的期待已大不如前;對於經營者而言,如何調整策略、回歸產品與服務的本質,才是未來能否生存下去的關鍵。
科技品牌的「黃金年代」已逝?
Altman曾在數年前帶領OpenAI推出深層語言模型產品,引爆全球對人工智慧的新一波狂熱,進而推動整體市場對於「生成式AI」與自動化解決方案的需求。然而,他在此次論壇上坦承,過去十年裡,科技品牌高度炫目的發展路線,搭配資本市場的熱絡推動,讓眾多企業一度「走得太快」。無論是產業龍頭的股票高估值,還是新創公司以燒錢方式追求用戶增長,都使外界對科技的想像達到空前的高點。
但是,消費者與投資人漸漸意識到,新的技術與服務並非總能「即時且無痛」地改變現實。許多產品在功能落地、隱私與使用者體驗等層面仍有待改善。Altman甚至直言,某些時候市場上的氛圍更像是「跟風」,許多公司被迫投入巨額研發或盲目追逐熱點,只因不想被貼上「落後」的標籤。幾年下來,儘管部份企業的產品確實具備創新價值,但仍有更多公司出現資金斷裂或成長放緩的狀況;對投資人來說,風險敞口也隨之日益擴大。
用戶信賴轉弱,隱私與倫理爭議升溫
科技品牌面臨的另一層挑戰,則是公共輿論對隱私與倫理問題的強烈質疑。從早年社交媒體上的假消息、數位足跡被濫用,到近幾年AI在面試審核、臉部辨識和醫療判斷等領域的爭議,消費者逐漸對「技術万能」的口號產生戒心。Altman強調:「人們想要的是更透明、更能夠解釋其運作原理的技術。如果某家企業無法清楚說明其數據如何被使用,隱私是否有被適當保護,那麼再宏大的願景都無法重拾用戶的信賴。」
他表示,OpenAI之所以在近年來投入大量資源研究AI倫理議題,並嘗試與政府機構及監管單位合作,就是為了為整體產業提供一個正面的示範。「用戶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時間都沉浸在各式應用程式與雲端服務之中。作為業者,必須積極維護這些人最基本的安全與隱私。否則,過去幾年積累的品牌光環,可能在數個月內就消失殆盡。」
市場轉向:技術實用化與應用深耕
在「品牌光環」褪色之後,市場將如何演進?Altman認為,技術實用化與應用深耕才是未來關鍵。所謂「實用化」,指的是企業應更關注如何針對目標用戶的實際需求做出功能整合,而不是一味強調前沿科技或炫耀式創新。以OpenAI為例,這幾年在企業端的策略日益清晰:推出更具彈性的API,讓醫療、金融、教育等不同行業都能在自身系統中接入AI功能,再加上以「模組化」思維與更多在地夥伴合作,因地制宜地培育語言模組與領域知識。阿特曼表示,與其強行把同一套演算法複製到各個市場,不如對不同地區、行業的需求客製調整,才能創造真正有價值的服務。
Altman也提到,過去「走量」的思維已經不再奏效:許多初創公司為了吸引矚目而拚命堆高用戶數,然而隨著市場逐漸成熟,用戶更關心使用這些服務能否解決實際問題,或改善流程效率與生活品質。若產品無法提供足夠的價值,即使擁有龐大活躍用戶,也只是「網路泡沫」的重演。
大型企業的內外部壓力
除了新創以外,傳統科技巨頭也面臨強大的內外部壓力。過去在投資人眼中,這些企業是「永遠的聚寶盆」,股票市值與用戶基數長期維持高速成長。但近年來,各方開始要求他們在營運上作出明確轉型。例如,雲端服務市場競爭激烈,硬體供應鏈經常受地緣政治或疫情影響,社交平台更在多國法規下束手束腳。Altman指出,這些科技公司需要積極回應用戶的真實需求,而非僅僅依靠早期品牌聲量或市場占有率;也需要在業務推廣與研發節奏之間取得平衡,盡量避免在短期業績壓力下,失去對未來創新的敏銳度。
值得注意的是,Altman並不認為這代表科技行業「未來黯淡」或「失去動能」。相反地,他形容這是一種「成熟的考驗」,意即那些能夠打破僵化思維、保持核心技術研發並維繫良好用戶關係的企業,才能在新的競爭環境中生存與茁壯。他舉例,AI與量子運算結合的新一波創新正默默成形,生物科技與數位醫療可能帶來更多正面應用。關鍵在於,企業必須願意俯下身段,去了解並回應社會的期望,而非僅僅著眼於資本市場的短期利益。
整場論壇結束後,外界普遍認為,Altman此番言論具有一定指標意義。他曾在最狂熱的AI風潮中扮演領頭羊,如今卻警示「品牌榮光已逝」,顯示產業本身正進入一個「從擁抱新奇到回歸價值」的階段。對使用者而言,這或許是一件好事,因為未來能在市場上站穩腳跟的產品,勢必得更專注解決實際問題,並兼顧隱私與倫理。對業者而言,若仍停留在過往的高歌猛進,或只是用高溢價與行銷手段掩蓋技術瑕疵,就可能迅速被市場淘汰。
對產業影響分析
投資趨勢理性化
市場對於科技與新創的評價標準逐漸回歸實質營收與社會影響力,資金將流向能提出可落地解決方案的企業。未來,風險投資人將更在意創新技術的可行性與長期價值,而非空泛的「造夢」口號。- 用戶體驗與信任成勝負關鍵
消費者日益警覺數據被濫用的風險,企業若能提供高度透明度、安全性與可解釋性,更能在「品牌吸引力」式微的時代脫穎而出。強化用戶信任、落實隱私保護將是科技產品必然的發展走向。 - 跨領域整合加速
在「走向價值」的同時,不同產業的跨界結合成為趨勢。AI融入製造、醫療、能源等領域,帶來更深度的效率提升與服務創新。相較於表面風潮,企業可能需要更紮實的技術與策略布局。 - 大型科技公司重塑核心
過去吃下市場大餅的龍頭企業,若未能及時轉型與創新,可能陷入增長停滯或失去品牌價值的風險。相對來說,能擁抱新興技術並回應社會關注的公司,或將在「後繁榮時代」中逆勢成長。 - 監管與倫理規範升級
隨著科技深入更多領域,政府與民間組織勢必加強對隱私、安全和公平性的管控。對企業而言,及早建立合規與道德準則,不僅能降低風險,也能贏得市場更長遠的認同。
https://www.digitaltrends.com/computing/openai-ceo-sam-altman-admits-the-heyday-of-tech-brand-is-overs
延伸閱讀
InfoAI,給你駕馭AI的知識和技能,成為AI時代的專家與達人。
InfoAI智能情報:助你駕馭AI創造新價值
www.InfoAI.com.tw
提案成功: 商業提案、創業募資、計劃報告
www.pitch.com.t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