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M打造AI模特兒分身,掀起時尚產業虛擬轉型
H&M打造AI模特兒分身,掀起時尚產業虛擬轉型
·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H&M 推出 AI 數位分身模特兒 時尚產業步入虛擬演算時代
H&M 與科技公司 Uncut 合作,打造30位模特兒的AI數位分身,不只可遠端上鏡,還能多品牌同步曝光。模特兒自己擁有分身肖像權,未來還能授權他人使用!這只是創新還是下一波職場淘汰警訊?
瑞典快時尚巨頭 H&M 宣布與科技新創公司 Uncut 合作,正式啟動一項前所未有的 AI 數位模特兒計畫,首波將為 30 位模特兒打造專屬「數位分身」。這些分身將應用於社群媒體內容、廣告拍攝與商品展示等場景。這不僅代表品牌行銷方式的數位化轉型,更象徵 AI 技術開始全面滲透時尚產業鏈的每個環節。
此計畫特別之處在於數位模特兒並非虛構角色,而是由真人模特兒的影像授權與資料訓練生成。模特兒本人對其 AI 分身保有肖像權,並可選擇是否授權其他品牌使用。這樣的設計,兼顧創新應用與模特兒的數位人格自主權,為產業創造全新商業模式。
虛擬模特兒上線:創造曝光機會,同時保有主導權
這項合作由 Uncut 技術團隊支援建模與 AI 訓練,並取得模特兒的數位肖像授權。每位模特兒的數位分身均為獨立建檔,將可依品牌需求進行換裝、動作模擬、場景轉換,甚至跨時區同時拍攝。
模特兒 Mathilda Gvarliani 是首批參與者之一,她表示:「AI 分身讓我得以同時出現在兩個時區、三個品牌的社群內容裡。身為自由工作者,這等於開啟了 24 小時不打烊的工作型態。」
H&M 表示,數位分身並非用來取代模特兒工作,而是作為創意流程的延伸工具,讓內容製作更靈活、更高效。Uncut 執行長則補充:「這是為模特兒量身打造的數位經濟工具,我們希望每一位參與者都能從中獲得掌控權與收入。」
數位勞動與肖像經濟:挑戰也同時浮現
儘管這項技術獲得部分模特兒正面回應,但也引來業界關切。Model Alliance 創辦人 Sara Ziff 提出警告:「數位分身一旦進入商業量產階段,勢必衝擊攝影師、化妝師、燈光、造型等整體拍攝團隊的生計。」
模特兒的法律保護機制也成為焦點。現階段,雖然 H&M 與 Uncut 皆表示分身的使用需獲模特兒書面同意,但尚無跨國統一法規規範 AI 肖像的商業使用、分潤機制與權益追蹤。未來若出現侵權、濫用或錯誤生成情況,將牽涉更複雜的合約糾紛與法律風險。
全球法規即將上路:數位人像將受限於 AI 規範
面對虛擬模特兒的快速擴張,多個國家與地區正著手立法監管。美國紐約州即將於 2025 年 6 月生效的《時尚工作者法案》(Fashion Workers Act),將要求所有數位模特兒使用必須明確書面授權,並清楚載明使用期限、範圍與報酬。
歐盟也已通過《AI 法案》,預計於 2026 年上路。該法將強制要求所有 AI 生成的影像與分身,須加註「AI生成」標籤,並限制未經授權生成他人虛擬形象的行為。這些法規將重塑數位分身的市場邊界與技術開發策略。
虛擬模特兒商業應用加速:產業從試驗進入競爭
除了 H&M,Mango、Levi’s、Zalando、Estée Lauder 等品牌亦正密集測試虛擬模特兒系統。根據 Vogue Business 報導,虛擬模特兒已可為品牌節省 70% 拍攝成本,並大幅縮短內容上市時間,對追求高頻率上新與即時行銷的快時尚品牌尤具吸引力。
Maison Meta 創辦人 Cyril Foiret 指出:「數位分身將使模特兒從『人』升級為『IP』,模特兒不只是身體出現,更可以在全球多個品牌同時營收,這改變了工作模式,也可能讓模特兒擁有長期被動收入。」
AI模特兒是工具還是替代品?
雖然科技帶來效率與創新,但模特兒與時尚產業工作者普遍擔憂「人」的角色被邊緣化。模特兒兼未來學家 Sinead Bovell 就曾指出,AI 模特兒可能最終被品牌視為更可控、更具產值的選擇,使人類模特兒在市場上處於弱勢。
因此,H&M 的做法雖具先行者意義,也是一場產業試煉。未來 AI 模型是否真正能與人類共創,而非完全取代,將取決於產業的倫理治理、法規設計與創作者本身的話語權。
參考資料:https://aimagazine.com/articles/inside-h-ms-plans-to-use-ai-digital-twin-models
InfoAI|分享AI知識,賦能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