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epSeek 崛起:中國開源 AI 如何顛覆全球市場版圖

· 新聞觀點

InfoAI智能情報 { 新聞觀點 }

DeepSeek 崛起:中國開源 AI 如何顛覆全球市場版圖

創新浪潮,全球焦點

DeepSeek 是一家來自中國的 AI 新創企業,最近推出的 AI 助手 App 風靡美國 iOS App Store,一舉拿下免費榜首,甚至還擊敗了 ChatGPT,瞬間成為社群與媒體的熱門話題。值得注意的是,DeepSeek 採用開源的 AI 模型架構,讓更多開發者能透過其公開的程式碼與參數進行研究與二次開發,這在現行產業中具有相當大的衝擊:不但使得新創公司能以較小資本參與競爭,也讓整個 AI 技術生態系逐漸往更開放、協作的方向發展。這款 App 的 V3 模型訓練成本僅約 558 萬美元,比起國際大型科技公司動輒上千萬甚至上億美元的投資,顯得更精實且高效,展現了中國在 AI 技術領域的快速成長與競爭力。微軟執行長薩提亞·納德拉(Satya Nadella)也在公開場合讚許 DeepSeek,以高度開放的技術分享態度帶動全球討論。不過,這股熱潮同時也引發了美國政府和歐洲監管單位的注意,他們擔心數據安全、市場競爭以及未來在國際法規上的影響。

值得一提的是,DeepSeek 採用了創新的訓練方法,試圖在較小的算力環境下達到與國際大廠相似的 AI 表現。他們透過多層次的分散式運算架構,將龐大的模型拆解成較小單元進行訓練,再利用模型融合技術達到更佳的準確度與效率。這種方法不僅降低成本,也為新創團隊打開了嶄新的 AI 發展路徑,在社群上掀起許多技術討論與研究熱潮。

不過,外媒也有消息指出 DeepSeek 的實際硬體資源可能相當龐大,傳言稱其背後擁有大約 50,000 張 Nvidia GPU。若這個數字為真,那麼 DeepSeek 所揭露的 558 萬美元開發費用究竟是否涵蓋所有運算與營運成本,仍有待更多資料佐證。目前尚無法斷言這筆金額是否真正代表其實際開支,各種說法在市場間眾說紛紜,仍需待日後更多調查與資訊出爐後,才能做出較為客觀的評估。

資訊審查 & 隱私爭議

DeepSeek 的 AI 助手雖然功能多元、對話自然,但在面對某些敏感話題時,卻可能顯示出明顯的審查痕跡。例如,當用戶詢問 1989 年天安門事件時,AI 助手通常會以「抱歉,這超出了我目前的範疇。我們談點別的吧。」來迴避話題,引發外界對於資訊透明度與言論自由的質疑。不少人擔心,這可能意味著 DeepSeek 會順應中國政府的政策導向,或者是在技術層面內建了某些關鍵詞過濾機制。

此外,DeepSeek 的用戶資料主要儲存在中國境內的伺服器,讓歐美國家對資料跨境流動與隱私保護感到憂心。歐盟有嚴格的 GDPR(一般資料保護規範),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也對國內外數據傳輸相當敏感,擔憂 DeepSeek 的資料處理方式可能帶來國安風險。為此,歐盟和美國都已開始針對 DeepSeek 的數據管理與合規性進行調查,希望確保其對於用戶隱私與國際資訊安全的影響能夠受到有效監控。

技術創新 & 全球競爭平衡

DeepSeek 的崛起,某種程度上代表了全球 AI 競爭即將進入新里程碑。這個事件不但顯示中國 AI 企業的成長潛力,也映射出中美在技術研發與市場佈局上的激烈角力。在這波 AI 浪潮中,單單依靠龐大的資金或研發團隊,已經不足以贏得市場青睞,更關鍵的是如何結合全球合作、確保倫理合規,同時兼顧技術突破與社會價值。對於台灣的軟硬體產業而言,由於台灣在半導體製造與硬體供應鏈上擁有全球領先的優勢,也在軟體研發與整合服務領域積累了豐富經驗,因此若能與國際 AI 企業或新創團隊積極合作,並持續投資關鍵技術與人才培育,就能在新一輪的 AI 市場競爭中找到更多發展機會。同時,面對隱私、法規與倫理等層面的全球趨勢,台灣業者也需同步升級合規與數據治理能力,才能鞏固在國際科技生態系中的地位。

1. 中美 AI 對決:技術 & 市場版圖

AI 已經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主要戰場。DeepSeek 的成功象徵著中國企業正在以驚人的速度拉近與美國 AI 廠商之間的差距,尤其是在產品落地應用和成本控制方面。美國方面,OpenAI、Google DeepMind、Anthropic 依然是技術領航者,在模型規模與研究資源上佔有優勢;但中國的 DeepSeek、百度的 Ernie 系列也正透過更低廉的成本、更靈活的策略,迅速打開市場。這種雙方拉鋸的局面,意味著全球科技產業格局可能面臨重新洗牌,也為其他國家帶來了在 AI 領域追趕或合作的契機。

從大國競爭的角度來看,美國對高階 AI 晶片與關鍵零組件的出口管制,凸顯了政治層面的對抗關係。兩國都不希望在未來的 AI 版圖上失去話語權,而這種防範也許會進一步推動各國尋求自給自足的技術生態系,或激發更多本土 AI 芯片與運算平台的研發計畫。

2. AI 模型創新:開源 vs. 閉源

DeepSeek 選擇開源策略,讓全世界的開發者都能快速取得模型、進行研究與改良,這也加速了社群的參與與討論。開源的好處在於降低進入門檻,促進技術共享,讓更多有創意的應用得以誕生。然而,開源同時也帶來安全風險,一旦模型被惡意利用,可能導致虛假資訊擴散、網路犯罪或其他社會問題。OpenAI 選擇較為保守的閉源方式,著眼於保護核心技術,並維持對產品應用的掌控;但這也引發對於壟斷與封閉生態系的擔憂。

隨著更多 AI 模型在全球範圍內蔚為風潮,開源與閉源之間的博弈或許會更加激烈。最終,如何兼顧技術創新、社會安全、商業利益與公共利益,將成為當代 AI 發展的關鍵課題。

3. AI 基礎設施:算力大戰 & 數據治理

AI 的高效運轉,仰賴強大的算力與海量的數據。美國和中國都在擴建超大型資料中心,並透過併購與合作,集結更多硬體與雲端資源。DeepSeek 可以在相對有限的環境下完成精準的模型訓練,顯示出他們在演算法優化與分散式運算方面下了不少功夫。不過,若要在長期競爭中保持優勢,DeepSeek 仍需不斷擴大硬體投資與全球合作,否則可能在算力大戰中後勁不足。

在數據治理層面,各國對於個資保護和數據跨境傳輸都有不同的法律規範,導致 AI 應用在不同地區的推廣時常受限。怎樣在確保隱私的前提下,又能取得足量且多元的資料來訓練模型,成為每個 AI 團隊的共同難題。對 DeepSeek 而言,取得更多國際用戶的信任,維持應用在海外市場的正面形象,也是一條必須慎重考量的路。

結語:AI 的未來要靠平衡

DeepSeek 一夜爆紅,成為全球科技競爭注入新的變數。技術研發本身固然重要,但當 AI 深入經濟、社會與政治層面時,國際合作、倫理與法規等要素都變得同樣關鍵。在這場 AI 大戰中,倘若各方只專注於擴張自己的技術優勢,而忽略了共同制定規範、保護隱私、維護公眾利益的重要性,那麼 AI 極有可能變成另一個衝突的催化劑。

因此,惟有在創新與監管之間找到平衡,才足以讓 AI 成為真正惠及全人類的工具,而不是只用來對抗、壟斷或監視的強大武器。深耕技術、拓展應用、維護隱私與秉持道德責任,這些看似互相牴觸的面向,都必須在全球範圍內同步考量。DeepSeek 作為中國新生代 AI 力量之一,未來在技術創新、合規、隱私與社會責任等多重挑戰下的動向,仍有待各界持續關注與觀察。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