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再跳轉官網、也不用自己輸入地址付款,Amazon新功能「Buy for Me」,讓AI直接幫你跨站買東西!

· 新聞摘要解讀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亞馬遜AI購物代理「Buy for Me」上線測試,將可替用戶跨站自動下單購物

亞馬遜幫你買「別人家的東西」?AI電商代理時代來了。不用再跳轉官網、也不用自己輸入地址付款,Amazon新功能「Buy for Me」,讓AI直接幫你跨站買東西!它怎麼做到?

• 搜尋不到的商品,AI自動找出第三方網站貨源

• 你按下購買後,AI幫你填表、下單、刷卡、結帳

• 全程一鍵完成,你只需要等收貨!

這只是開始——AI正在改寫你「怎麼買」、「去哪買」、「誰幫你買」。但你放心讓AI輸入你的信用卡嗎?品牌還能掌握顧客嗎?電商平台要如何接入AI,才不會被時代淘汰?

全球電商巨擘亞馬遜(Amazon)再次跨出人工智慧應用新步伐,宣布正在美國地區小規模測試一項嶄新的AI購物代理功能「Buy for Me」。這項新功能將使亞馬遜的應用程式用戶,無須離開平台,即可完成來自第三方網站的購物流程,由AI代為完成尋找、比價、填寫訂單與付款等流程,打造全新的「跨站一站購」體驗。

根據亞馬遜官方說法,這項功能背後由亞馬遜自家開發的 Nova AI 模型,結合Anthropic的 Claude 模型共同驅動,讓AI可以理解用戶的搜尋意圖、挑選最適合的商品,並自動處理下單流程。

「Buy for Me」怎麼運作?AI直接幫你下單付款

當用戶在亞馬遜App中搜尋商品時,若該商品亞馬遜平台上無法供應,系統將顯示來自第三方網站(如品牌官網、其他零售商)的商品資訊。若使用者決定購買,AI將接手整個購物流程。

這包括:

  • 自動跳轉第三方網站(但用戶無需離開App)

  • 自動填寫購買資訊(如姓名、地址、付款資料)

  • 自動確認訂單與結帳

  • 系統通知下單完成

換句話說,使用者只需點擊「購買」,其餘所有繁瑣流程交由AI處理,真正做到「一鍵下單,全程代辦」。

目前,這項功能僅針對部分美國iOS與Android用戶開放測試,並限定少數品牌與合作網站。亞馬遜表示未來會視用戶回饋逐步擴展適用範圍。

用戶資料會不會有風險?亞馬遜強調「加密處理」

最大爭議焦點莫過於:「

AI幫我去別人網站輸入信用卡,安全嗎?」對此亞馬遜表示,系統採取端對端加密處理,用戶的付款資訊會「安全地輸入到第三方網站中」,亞馬遜本身無法讀取或儲存這些資料,也不會取得使用者在第三方網站上的訂單明細。這點與一般代購或跳轉支付流程不同。

不過外界仍擔心,一旦AI代為操作錯誤,如購買數量不符、地址錯誤、刷錯卡等,消費者能否快速追蹤並取消訂單仍是疑慮之一。

亞馬遜為何要跨出平台、幫你買別人家的東西?

表面上看來,這項功能似乎讓亞馬遜「把客戶往外送」,實際上這是亞馬遜對抗搜尋巨頭Google與AI新創公司的戰略之一。隨著越來越多用戶在AI助理中完成搜尋與購物推薦(如ChatGPT搜尋購物建議),亞馬遜顯然不希望自己的App變成「只有在我這裡買得到的東西」的受限平台。

透過整合第三方購物、由AI統一處理流程,亞馬遜有望成為真正的「

AI購物入口」,不管用戶要買哪一家的產品,都從亞馬遜App開始搜尋與下單。

此外,這項功能也能強化亞馬遜對使用者的資料掌握與消費習慣分析,未來可能進一步推動跨平台商業合作與數據應用。

業界反應兩極:購物便利 vs. 信任風險

對於習慣在各大品牌網站尋找折扣與優惠的消費者來說,「Buy for Me」省下了不少操作時間,尤其對行動裝置用戶更為方便。但同時也有許多聲音擔憂AI在操作過程中出錯、資訊遺失或被濫用。

品牌與零售網站也可能對此功能抱持複雜情緒。一方面可以獲得來自亞馬遜用戶的新訂單來源,但也可能失去與消費者直接接觸的機會,例如:品牌會員制度、行銷活動追蹤、再行銷等可能因「AI代購」而中斷。

解讀分析:AI助理不再只是「推薦」商品,而是直接「幫你下單」的消費革命

亞馬遜這項AI購物代理的推出,不只是一項技術創新,更是改變整個「購物習慣」與「平台角色」的策略行動。

未來AI在消費行為中的角色將從「推薦者」進化成「執行者」——直接完成購買決策與操作。而使用者也將逐步習慣信任AI做出選擇,從比價、下單到追蹤,全部交由AI全權處理。


這樣的轉變可能帶來三大影響

  1. 平台級AI入口戰爭白熱化:亞馬遜、Google、OpenAI、Meta將爭奪「消費者入口」主導權。

  2. 品牌需重新佈局AI銷售通路:未來不能只經營自家官網,也要考慮AI購物路徑的曝光與整合。

  3. AI信任與責任問題成焦點:當AI「買錯東西」,誰該負責?法律與技術界將迎來新一波規範挑戰。

AI不再只是「推薦你什麼買」,而是「直接幫你買了」,消費者與商家都需要重新學習這場新遊戲的規則。

針對台灣產業的建議與商機洞察

亞馬遜推出的「Buy for Me」AI購物代理功能,不只是科技創新,更是一場電商模式與消費者行為的重大轉變。對台灣的電商、零售、科技產業而言,以下是三大值得關注與布局的方向:

1. 台灣電商平台:需盡快啟動「AI可接入」機制

若未來AI購物代理成為主流,台灣各大電商平台(如 PChome、momo、蝦皮)若無法開放或整合 AI 購物流程,就可能被排除在「AI消費者路徑」之外。建議平台業者應思考:

• 建置對AI代理友善的 API 與標準結帳介面

• 提供 AI 可讀取的商品結構化資料(如價格、庫存、規格)

未來,「讓AI也能輕鬆買」將成為新競爭力。

2. 品牌電商與中小企業:導入AI購物導引服務

台灣許多中小品牌仍依賴官網或IG/LINE接單形式,若能導入類似「Buy for Me」的 AI 流程(即便是用ChatGPT Plug-in、LINE Bot等簡易方式),就能降低用戶操作門檻,提高轉單率。

例如:

• 美妝品牌導入AI推薦並結合LINE Pay完成結帳

• 咖啡豆品牌提供語音AI導購自動下單機制

AI導購 = 行動裝置上的「業務助理」,可成為台灣品牌數位轉型的推進器。

3. AI與資訊安全業者:AI付款流程的監控與驗證新商機

AI幫用戶自動填寫付款資訊的功能若進入台灣市場,資安與法遵驗證機制將成關鍵痛點,也是潛在商機。

建議資安顧問與系統整合商可提前布局:

• 建立「AI付款代理信任層」解決方案

• 與支付業者合作打造 AI 支付行為監控機制

• 將AI操作納入金流風控流程中

信任+安全,才是AI交易的關鍵護城河。

台灣觀點結語:

亞馬遜的AI代理購物功能,正在重塑「消費決策」與「下單流程」的邏輯,台灣產業若能快速理解其本質,並依此進行AI整合與數位流程優化,不只可強化競爭力,還能搶先卡位新型態電商流量入口。

簡言之:未來不是你要不要用AI購物,而是你的商品有沒有機會被AI幫忙賣出去。

參考來源:https://techcrunch.com/2025/04/03/amazons-new-ai-agent-will-shop-third-party-stores-for-you/

延伸閱讀

InfoAI|分享AI知識,賦能工作。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內容原力{ AI 世代的出版商 }

運用AI與知識庫,聰明創作好內容

供應定製內容給B端|創作+編輯+出版+發行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