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領工作也不保了!聯合國發佈報告指出,AI將影響全球40%的職位,尤其是知識密集型產業。

· 新聞摘要解讀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聯合國示警:AI將重塑全球40%職位,知識型工作者與發展中國家面臨雙重壓力。

根據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最新發的報告,人工智慧(AI)正在迅速重塑全球就業結構,預估將影響全球多達40%的職位。與過去以自動化為主、主要衝擊藍領職業的科技革新不同,這一波AI浪潮更可能重創知識密集型工作,從白領辦公室、金融分析、教育到媒體產業都將首當其衝。

此報告在日內瓦發表,意圖喚起各國政府、產業及教育體系正視AI發展所帶來的不平等擴大與治理缺口。報告強調,全球僅有少數先進經濟體具備足夠資源和技術能力,能在這場AI競賽中取得優勢,而其餘多數國家則面臨「技術邊緣化」的風險。

影響範圍廣泛:AI將改寫工作性質與產業價值鏈

UNCTAD報告指出,與過往工業自動化集中於製造與物流不同,AI技術的嶄新特性在於其可「

認知模擬」,也就是能夠分析資料、理解語言、生成內容、執行邏輯判斷。這代表許多傳統認為安全的知識型工作,也可能逐漸被部分或完全取代。

在已開發國家中,高達約60%的職位可能受到AI影響,而發展中國家的比例則約為26%。儘管後者衝擊比例較低,但也意味著這些國家無法在短期內充分利用AI創造的價值與產業機會。

該報告特別提到AI對女性、年長者與非科技背景勞動者的衝擊尤為明顯,這些群體可能面臨更高的就業替代風險與再培訓障礙。

AI產業爆發性成長:十年內可望擴張六倍

除了對勞動市場的影響,報告亦指出AI產業本身正快速成長。2023年,先進技術市場總值已達2.5兆美元,

預期到2033年將擴張至16.4兆美元,其中AI 將成為領頭技術,佔據4.8兆美元市值,等同目前德國的經濟規模。

UNCTAD表示,這樣的規模增長將重新定義全球經濟實力分佈,而掌握AI核心研發能力的國家與企業,將成為未來十年全球經濟的主導者。

目前,全球AI研發支出高度集中在約100家企業,其中絕大多數來自美國與中國,兩者合計佔全球研發投入的40%。這種高度集中化結構,可能加深技術壟斷與經濟依賴,進一步壓縮發展中經濟體的自主發展空間。

技術發展與治理失衡:聯合國呼籲三大對策

UNCTAD警告,若缺乏有效治理與國際協調,AI可能反而成為加劇數位鴻溝與社會不平等的推手。為此,報告提出三項政策建議:

強化數位基礎建設投資
包括寬頻普及、資料中心建置與雲端算力接取,協助落後地區建立AI應用的基礎環境。

加速技能培育與再教育
推動全民數位素養、程式邏輯、資料分析與人機協作能力的教育政策,尤其針對中年轉職與女性工作者設計友善課程。

推動全球AI治理機制建立
鼓勵多邊對話與政策協調,讓發展中國家能參與AI標準與倫理規範制定,避免被邊緣化。

報告特別指出:「若未來的AI治理仍由少數大國與科技巨頭主導,其它國家與弱勢群體將面臨被淘汰的風險。

觀點解讀:技術革命的分水嶺,也是治理挑戰的起點

這份UNCTAD報告清楚地描繪了AI正在為全球帶來的深層變化,不僅是勞動力市場的重組,更涉及經濟實力的再分配與社會結構的調整。

白領職業不再是「鐵飯碗」
從客服、翻譯、行銷、法律文件處理、教學輔助到程式開發,都有可能部分由AI取代,未來的工作將轉向「與AI協作」而非「獨立完成」。

AI教育將是關鍵競爭力
能否建立全民基礎的AI應用與判讀能力,決定一個國家是否能從AI發展中受益,還是僅成為技術輸入的使用者。

數位主權與技術倫理將成為國際談判新核心
當生成式AI進入法律、醫療、財政決策等高風險領域,治理機制與標準建立將成為地緣政治競爭的新戰場。

對企業而言,這也是重新評估人才策略與內部教育體系的機會。從傳統職位的AI重塑,到新興職能的開發,誰能在AI風口中穩住人才轉型的節奏,誰就能掌握產業轉型的主導權。

參考來源:https://techxplore.com/news/2025-04-ai-impact-percent-jobs-worldwide.html

延伸閱讀

InfoAI|分享AI知識,賦能工作。

broken image

broken image

內容原力{ AI 世代的出版商 }

運用AI與知識庫,聰明創作好內容

供應定製內容給B端|創作+編輯+出版+發行電子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