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型科技公司是AI創新的關鍵力量

解讀台灣能從知名創投a16z向白宮提交的AI政策建議中得到什麼啓示

· 新聞摘要解讀

InfoAI 全球AI新聞摘要與解讀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摘要與解讀|
a16z 向白宮提交 AI 政策建議:強調小型科技公司角色,推動 AI 創新與競爭力

美國知名創業投資公司 Andreessen Horowitz(a16z) 近日向白宮科技政策辦公室(OSTP)提交了一份關於國家人工智慧法案的建議報告,強調小型科技公司(Little Tech)在推動美國 AI 創新與競爭力中的關鍵角色。這份報告針對當前 AI 監管與市場發展方向提出三大政策建議,目的是確保美國維持 AI 領域的全球領先地位。

三大政策建議

a16z 的報告強調 AI 監管應基於使用風險,而非開發過程,並呼籲政府推動開放 AI 技術的可訪問性,以促進技術發展與應用創新。以下是建議內容的重點:

1. 採用「以美國競爭力為優先」的政策框架

a16z 建議,美國聯邦政府應在 AI 監管方面扮演更積極的角色,確保 AI 發展符合國家戰略利益。這包括:

  • 建立統一的監管框架,以確保 AI 技術不受過度限制,允許創新者擁有明確的市場發展指引。

  • 支持美國 AI 企業在全球市場的競爭力,避免政策過於保守而削弱美國科技產業的影響力。

  • 促進 AI 與國防、國家安全戰略的整合,確保 AI 技術為美國經濟與安全提供長期價值。

2. 監管 AI 的「使用風險」,而非「開發過程」

a16z 指出,目前美國 AI 監管的討論過於集中於技術的開發,而忽略了技術應用的實際風險。報告認為:

  • 應關注 AI 技術的「使用情境」,例如在金融、醫療、國防等領域的應用風險,而非對所有 AI 模型實施一刀切的限制。

  • 避免繁瑣的行政監管,以免小型企業在開發階段受到不必要的合規負擔,影響 AI 創新生態系統。

  • 學習過去科技監管經驗,例如對於網路與開源技術的管理,美國長期以來採取「以結果為導向」的監管模式,而非對技術本身進行嚴格限制。

3. 促進 AI 技術的「可訪問性」

a16z 認為,AI 的發展不應由少數科技巨頭壟斷,而應該確保各類企業與開發者都能夠使用 AI 模型,以提升產業創新能力:

  • 開放 AI 基礎模型,提供更多中小企業與研究機構使用機會,降低 AI 研發門檻。

  • 鼓勵開源 AI 發展,讓更多技術團隊參與 AI 模型改進,確保技術進步的透明性與多樣性。

  • 支持學術界與產業合作,加強大學與科技公司之間的 AI 研究合作,提升 AI 人才培育與技術研發能力。

小型科技公司(Little Tech)是 AI 創新的關鍵力量

a16z 在報告中特別強調,「小型科技公司」(Little Tech)在 AI 發展中具有不可忽視的貢獻。相較於資金雄厚的大型科技公司(Big Tech),小型企業與新創公司更具靈活性,能夠快速適應市場需求並開發創新的 AI 產品。因此,政府應避免過度監管,以免打壓這些企業的發展空間。

此外,a16z 指出,目前 AI 領域的競爭趨勢正朝向開放與多元化發展,小型企業若能獲得公平競爭的機會,將能推動更具創新的 AI 應用,避免市場被少數大企業壟斷。

【解讀分析】

這份建議報告顯示出 a16z 對於 AI 監管政策的關切,特別是希望政府能夠採取更加開放、靈活的監管策略,確保 AI 產業的持續發展。若白宮採納這些建議,可能會帶來以下影響:

  1. 鼓勵 AI 產業創新:放寬對 AI 開發的監管,將有助於吸引更多創新型企業投入市場,推動技術升級。

  2. 減少小型企業的競爭障礙:目前 AI 產業的高額計算成本與資料資源門檻,讓大企業佔據優勢,若政府支持 AI 開放發展,小型企業將更有機會參與市場競爭。

  3. 加強美國 AI 全球競爭力:在中國、歐盟等地紛紛加強 AI 監管的同時,美國若能採取更開放的策略,將有助於維持其在 AI 領域的領先地位。

整體而言,a16z 的建議反映了美國科技產業對 AI 監管的核心訴求:政府應確保 AI 監管政策既能降低風險,又不會扼殺創新。這也顯示出 AI 監管仍處於早期階段,未來政策如何發展,將直接影響 AI 技術的創新速度與市場格局。

【觀點分享】

台灣 AI 產業需要更開放的政策與產業資源整合,才能在全球競爭中突圍。

台灣擁有強大的半導體供應鏈與資通訊產業基礎,但在 AI 產業競爭中仍面臨許多挑戰,例如:AI 計算資源不足、應用市場受限、法規監管尚未明確 等問題。相較於美國 a16z 提出的 AI 國家行動計畫,台灣的 AI 產業需要更開放的監管與產業資源整合,才能真正發揮 AI 創新的潛力。

1. 監管政策應「以應用為核心」,而非設限技術發展

美國 a16z 提出 AI 監管應聚焦於「使用風險」,而非限制技術本身,這對台灣來說是一個值得參考的方向。台灣目前在 AI 法規的發展仍屬早期,應該避免過早對 AI 訓練、模型開發施加過多限制,否則可能導致產業發展受阻,甚至讓企業將技術與資本外移至監管較寬鬆的國家。


台灣可以借鏡美國的「法規沙盒」模式,讓 AI 企業在特定場景中進行技術測試,例
如:智慧醫療、智慧製造、智慧交通 、智慧零售等領域,然後再根據實際應用情境進行監管調整,而非一開始就設立過於嚴格的法規,壓縮技術發展空間。

2. AI 計算資源應該更普及,支持中小企業與新創發展

AI 產業發展的一大門檻是「算力」(計算資源),目前台灣在這方面與美國和中國相比仍有差距。大多數中小企業與 AI 新創公司無法負擔昂貴的 GPU 訓練成本,而國際大廠如 OpenAI、Google、NVIDIA 等已經壟斷了 AI 訓練基礎設施,台灣企業若無足夠的 AI 計算資源,未來在 AI 模型訓練與應用開發上將更加受限。

政府可以積極提供 AI 訓練算力補助,或建立國家級 AI 計算資源平台,讓企業能夠使用本地化的 AI 訓練環境,降低開發成本,提升競爭力。同時,也應該鼓勵 AI 新創公司使用 台灣製造的 AI 晶片(如輝達 NVIDIA 的台灣代工產品或本土 IC 設計廠商的 AI 晶片),形成完整的 AI 產業鏈。

3. 小型科技公司需要更多市場機會,而非被大企業壟斷

目前全球 AI 市場的發展趨勢是由「科技巨頭」主導,例如 Google、OpenAI、Microsoft 等公司,這對小型 AI 企業來說並不公平。a16z 強調「Little Tech」的重要性,這也正是台灣 AI 產業應該關注的議題:如何讓小型科技公司有機會在 AI 產業中生存與壯大?

建議台灣政府與產業界,可以考慮進行:

  • 扶植 AI 相關的中小企業與新創,提供 AI 研發與應用補助,讓企業可以投入 AI 軟體開發,而不只是當 AI 硬體代工廠。

  • 促進 AI 產業應用場景,讓企業有實際市場可投入,例如將 AI 導入 智慧城市、工業 4.0、精準醫療、智慧交通 等領域,為新創企業創造更多市場機會。

  • 建立 AI 人才與技術共享平台,讓小企業可以快速開發 AI 應用,不需要從零開始搭建 AI 模型,降低開發難度。

4. AI 技術開放與開源生態是台灣產業競爭的關鍵

AI 技術的發展正朝向開放與開源,例如 Meta 開源 Llama、Mistral AI、DeepSeek 等公司提供開放模型,這讓許多企業可以自行開發 AI 應用,而不必完全依賴 Google 或 OpenAI 提供的封閉式 AI 服務。

台灣是否可以借鏡,加強對於開源 AI 模型的研究與應用,鼓勵企業使用開源 AI 技術,並建立本地化 AI 模型,避免過度依賴國外 AI 供應商,減少技術受制於人的風險。

結論:台灣 AI 產業需要更開放的市場環境與政策支持

如果台灣希望在 AI 產業中占據一席之地,政府應該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包:開放 AI 監管、補助 AI 訓練資源、支持中小企業發展 AI 應用、強化 AI 開源生態。這不僅能提升台灣的 AI 競爭力,也能讓台灣成為亞太地區 AI 產業的重要創新中心。

未來 5 到 10 年將是 AI 發展的關鍵時刻,台灣若能快速調整政策,建立良好的 AI 生態系統,就有機會能在全球 AI 競爭中取得領先地位,而不只是 AI 技術的消費者或代工廠。

參考來源:https://a16z.com/a16zs-recommendations-for-the-national-ai-action-plan/

延伸閱讀

InfoAI|分享AI知識,賦能工作。

broken im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