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成為創投新寵,矽谷吸金力不減反增,2025年風投資金熱潮再起
AI成為創投新寵,矽谷吸金力不減反增,2025年風投資金熱潮再起
台灣市場觀點:打造AI硬體優勢,切入全球AI創投鏈

InfoAI全球AI新聞精選與解讀|
2025年全球創投聚焦人工智慧,矽谷AI新創吸金力道強勁
根據Bloomberg新聞報導,2025年全球創投資金回溫,其中最受矚目的領域非人工智慧(AI)莫屬。儘管整體市場仍未回到2021年的榮景,AI領域卻展現出驚人的吸金力,占據了總風險投資額的近三分之一。這不僅反映創投對生成式AI應用的高度期望,也揭示了產業創新的新方向。
2024年全球風險投資總額約為3,140億美元,年增約3%,雖仍遠低於2021年的巔峰水準,但終止了連續兩年的下滑趨勢。在這波微幅回升的資金潮中,AI相關企業吸引了超過1,000億美元的投資,較前一年增長了80%以上。
特別受到青睞的公司包括Elon Musk主導的xAI、AI資料平台Databricks、OpenAI競爭對手Anthropic,以及持續推進大型語言模型的OpenAI本身。這四家公司合計募資超過400億美元,總估值飆破3,000億美元,堪稱新一代的「超級獨角獸」。
創投資金的地理流向也顯示出AI投資的集中化趨勢。美國占整體風投的57%,其中矽谷就吃下了接近一半的資金,相較2023年40%的比重大幅提升。儘管歐洲、印度和中國的AI投資也有所成長,但與矽谷的資金集中度仍有明顯差距,顯示出創新重鎮的主導地位未變。
除了生成式AI,創投資金也流入其他領域,如AI驅動的生物技術、AI輔助的設計工具(CAD)、新一代AI晶片與模型平台等,展現AI在跨領域的融合應用潛力。
然而,報導也指出,在大型企業與新創公司之間形成了「吸金兩極化」現象:少數頭部新創吸引大筆資金,而多數早期創業公司仍面臨募資困難。此外,即便有OpenAI等大公司帶動AI應用熱潮,但缺乏明確獲利模式與競爭壁壘,仍是投資人審慎的原因。
解讀分析:
這波AI投資熱潮,將深刻影響2025年後全球產業格局。首先,創投資金的大量湧入,將加速生成式AI應用的產品化與商業化,從行銷自動化、客服系統到新創的B2B工具,將大幅改寫企業的數位營運模式。
其次,矽谷再次證明其在全球AI創新生態系的核心地位,對台灣、新加坡、以色列等國來說是一項挑戰也是機會——唯有聚焦AI硬體(如晶片)、嵌入式AI應用或產業垂直整合,才能創造差異化的競爭優勢。
未來趨勢上,AI與其他新興領域的結合,如生技醫療、設計製造、教育科技,將是下一個創投熱門點。而IPO市場回暖與潛在收購潮,也可能為AI新創帶來實質性退出機會,進一步提升整體投資意願。
台灣市場觀點:打造AI硬體優勢,切入全球AI創投鏈
2025年全球創投資金重新湧入人工智慧領域,尤其集中在生成式AI與AI平台服務,對台灣來說是一項關鍵信號。雖然台灣不像美國矽谷擁有大規模的創業與募資環境,但台灣在AI晶片設計、先進製程、邊緣運算裝置與精密製造能力上具備不可取代的競爭優勢。
三大建議策略:
1. 強化「AI硬體+軟體」整合實力:鼓勵業者與研究單位發展自有的AI模組平台,從底層晶片設計、AI伺服器硬體,到上層推理模型與應用層,建立自主完整的AI產品鏈。
2. 培育AI SaaS應用新創公司:結合台灣在製造、醫療、金融等垂直領域的資料資源,推動B2B型AI SaaS創業生態系,朝向出口導向與跨境服務發展。
3. 鏈結國際創投資金:政府或法人機構應主動搭建與美國、東南亞創投基金合作平台,協助具潛力的新創公司進行國際募資、媒合矽谷或以色列的創新資源。
隨著AI成為2025年創投市場的主戰場,台灣不應只是代工者或供應商角色,更應思考如何從硬體優勢出發,轉型為具備AI創新能力的國際關鍵節點。未來的競爭不只在技術,而在「誰能打造完整的AI商業模式」,這是台灣下一波創新轉型的關鍵方向。
參考來源:https://www.bloomberg.com/news/articles/2025-03-20/where-vcs-are-investing-in-ai-in-2025
延伸閱讀
InfoAI|分享AI知識,賦能工作。